钱与货的匹配(二)

2020/06/29 12:53

终于赶在下班前想起来上上周的Newsletter还没更新,差点儿就成为了杀死那只不更鸟

上一篇文章《钱与货的匹配》中,大致谈了谈资金与标的的匹配,本周将会继续这一话题。由于每篇文章记录的思考都并非足够成熟、深入,也因为每周都要想一个新话题实在太难,今后也会延续这一传统,对过往的文章进行再思考。如欲阅读上一篇文章,请移步https://halfhill.hedwig.pub/i/qian-yu-huo-de-pi-pei

上问提及“一线的CXO服务能力有限,二线的药企则需要二线的CXO提供服务”
如果我想继续讲一个结构化的故事,接下来我会关注的是:
“目前一线CXO都在积极扩张产能,未来3年,如果一线CXO产能可以覆盖二线药企,或者做一个子品牌,放低报价。此时作为二线CXO如何竞争?”
“结构化的故事能讲多久?结构化的服务策略是否能支持公司的长期优质增长?”
“作为二线CXO,投资者能从你身上赚到哪些钱?

同为CXO,投资者在不同公司上所能赚到的钱是不一样的。如果要向投资者出售股票,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这个公司足够好,还有投资者能从这个公司身上赚到哪些钱?
A类公司:1)行业增长红利带来的平均回报和2)作为行业龙头的估值溢价
B类公司:行业增长红利带来的平均回报
C类公司:业增长红利带来的平均回报基础上打一定的折扣
D类公司:1)利用募集资金补齐短板,实现估值修复和2)行业增长红利带来的平均回报基础上打一定的折扣


近期在香港上市的医药公司都颇受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青睐,某种角度也是“钱与货的匹配”。2020年初至今,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,优质的标的都集中的医药行业,另一个在香港市场收到追捧的消费行业,几家公司基本都是上半年递交申请,下半年上市。同时期没有好的标的,而投资者的资金始终要在IPO市场中配置,尤其是上半年机构手里的钱通常也更多。“货少钱多”的局面导致众多医药公司收到狂热追捧,首发当天股价立即飙升50%的现象最近已经多次出现。

香港发行固有回拨机制,一旦散户认购规模超过计划分配给散户规模的100倍,发行结构就会变成50%机构50%散户,机构能够分配到的货就更少了。然而大多数散户都是冲着当天高开然后抛售,抱着摸一把就跑的心态,毕竟也是加杠杆认购,很多新股如果当天高开不多,赚的钱可能还不够覆盖加杠杆的利息费用。回拨机制是好是坏,又是另一个议题。

今天蓝月亮向港交所HKEX递交了上市申请,如欲阅读,请移步https://www1.hkexnews.hk/app/sehk/2020/102083/documents/sehk20062900359_c.pdf